汶川地震祭:打开尘封12年的影像
信息来源:互联网 发布时间:2020-05-14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 侯隽 3月31日,瑞典企业H&M在一份声明中表示,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“依然坚定”,公司希望做“负责任的采购者,不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”。 但是,这份姗姗来生化危机6
汶川地震祭:打开尘封12年的影像生化危机6
5·12是个特别的日子,它是护士节、全国防灾减灾日;今年的5·12更为特殊,它还是汶川地震12年祭。
2008年,在四川地震发生后,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乘上几经更改起飞时间的飞机,赶赴灾区都江堰。但就在登机时,乘客被告知:乘坐的飞机被军方征用,改降四川绵阳为灾区运送紧急抢险物资和救援人员。几经周折,记者终于到达汶川地震灾区,拍摄和记录了那场人间灾难。
12年过去了!
我们再次打开尘封的记忆,回看那些残酷的历史镜头,你看到了什么?感受到了什么?
惊世之灾
雷霆驰援
人命关天
撤离危境
情满后方
汶川地震十二年,回望悲痛,致敬重生。
有爱,就有希望!
写在又一个5·12
2020年5月12日,和往常一样忙碌的工作日,只是工作现场的同事们都带着口罩,让这一年的5·12又多了些许特别……
对于我来说,每年的5月12日,这一天我大概都会穿深色的衣服,以我微不足道的方式祭奠那些未曾谋面的人,我想经历过2008年5·12汶川地震的人,可能都会有同样的感觉,无论用什么方式如何表达,都不会轻易忘记12年前的那次经历,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怀念去追忆,更多是想让自己不去忘记,时光不会停留,那次地震已经过去了12年,那几天,那段时间的经历对我来说从未曾忘记,也不敢忘记。尽管我从12年前震区回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勇气打开过那时拍摄的图片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画面在记忆中却越发清晰。都说有时一瞬间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,这样看可能也包括我吧……
2008年以前的我,带着记者的职业光环,心里有说不完的理想和抱负,觉得用手中的相机就可以仗剑天涯,匡扶正义。但当我置身震中,面对四周的残垣断壁,废墟下依旧不断传来的呼救声,遇难者的肢体碎片和遗体如落叶一样散落在我身边时,当我看到潮水一样奔向废墟的农民工,消防员和解放军时,当我看到一车车把粮食,纯净水送到灾区的商人老板小业主们时。我内心是矛盾的,我能感到我在拼命的拍摄,我也能感到眼泪不自由自主的流在脸颊上直到嘴角,咸咸的有一点点涩…… 置身在事件之中,我才觉得自己曾经的很多认知很表面,甚至肤浅,置身灾难现场,当生死一墙之隔,那一刻我才看到,面对灾难最能拯救生命的是一把钢掀,一瓶水,一碗热饭 ,一双粗糙但有力可以解救生命的手,而那一刻仗剑天涯,匡夫正义的一定不是我的职业自豪感……. 那年我27岁。
地震之后的我,选择了另一种人生轨迹,离开了新闻行业,去做一个匠人,说的好听些就算去自主创业吧,记得背着双肩包离开人民日报大院那一刻,站在大门外回望许久,也算是对5年的青春岁月的告别吧…….
2008年后的我,接触过很多行业,经历过很多不一样的经历,唯一没变的可能心里还有那么一点火焰,虽然没有12年前那么耀眼,但还算炙热。我一直很努力的工作,希望能某个时刻有需要的时候也能是那个有能力带给别人希望的人,去创造一些价值,不活在舒适区不给社会增加负担,有时和团队交流时我会和他们分享做记者时尤其是在北川时的故事。2008年5·12之后,我的生命好像就和那片土地有了割不断的联系,去过地震灾区很多次。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5·12十周年的时候,再次来到北川地震遗址,在茅坝中学地震遗址前不知为什么我失声痛哭…….我想这场灾难对于我这样一个过客都挥之不去,它留给依旧生活在那里的人的一定还有更多更深的烙印……
如果说5·12带给我什么改变,它让我面对生活的境遇更懂得珍惜,因为看到过生死,因为看到过世间的无常,它让我可以更宽容的视角去看世界,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亲人安康,都没有心怀希望的还活着更重要。
2008年5·12以后,我去过很多次震区,断断续续的见证了那片土地10年的重生,面对一座座震后重建的新城和生活在新城中的人们, 除了祝福我没有资格能再多说什么,
当山谷中再次回响起羌笛古老的旋律……
希望那片土地上的生灵安好,一切美好都可以发生在那片土地上。
繁易
5·12祭,写在北京工作现场
责编 | 肖翊
版式 | 孟凡婷
生化危机6 北京11月10日讯 (记者 康博) 尽管今年宏观经济颇为复杂,但债券市场整体向上的趋势还是令众多债券型基金取得了正收益。数据显示,在剔除净值异动的基金后,前十月全市场2823只债基(各份额分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。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告知,本站将立刻处理。联系QQ:1640731186

